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辛集频道>>视频

【访谈实录】关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来源: 燕赵都市网 作者: 2014-10-12 20:54:5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做客燕赵都市网直播间。这里是由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燕赵都市网、河北新闻网承办的《热点聚焦》系列在线访谈视频栏目的第八期。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和大家谈一谈备受学校、考生及家长关注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短片:

  刚刚这段短片为我们介绍了此次改革的内容和方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会给考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领域又该如何应对这次改革呢?我们今天请来了三位嘉宾,和我们一起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我首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三位嘉宾,他们是: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处处长赵彦刚

  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高中部校长殷玉芳

  河北科技大学教师、时政评论员王艳明

  欢迎各位的光临!

【第一部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主持人:本次《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上讨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属罕见。这本身传达了什么信号?首先请王艳明老师谈谈。

  王艳明: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单独成章,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

  从这种大背景来看,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表现出求真务实、一抓到底的态度和作风;同时,也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

  从现实意义看,在国家层面,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提升整体国民的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个体而言,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从而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打破社会不同阶层的板结状态,这就需要教育能够给每个人提供一个起点公平。因此,《实施意见》把公平公正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明确“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提升国民素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支撑因素;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机会,又深涉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到的这两个方面,都是事关重大的全局性问题。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实施意见》,表明顶层设计就是要抓“牛鼻子”式的根本层面的问题。

  主持人:赵处长,您如何理解推动这次改革的紧迫性呢?

  赵彦刚: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才?怎样选才?这不仅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更为教育评价、选拔树起了标杆,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

  但是,现在的考试招生制度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在实际运作时,考试分数的权重越来越重,几乎成为选拔录取的唯一依据,升学竞争也逐渐演变为“分分计较”的分数竞争。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考什么,教什么”应试教育久治不止,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审美情操、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时间花在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迫切要求走出这个怪圈,为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时代要求的人才铺平了道路。

  主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考生招生制度也一直在变革当中,殷校长,在您的印象当中,尤其是近几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殷玉芳: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一直在进行中。从我了解的信息看,大约有17个年份,高考改革制度都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来自于考试学科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高考制度的变化和完善,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梳理一下:

  首先从考试学科,我们看到这样几个变化的节点,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学科理科是文理分科的,理科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参考不进入总分,文科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外语参考不进入总分。1980年外语有参考分数加入了总分,这时理科考7科,文科考6科。1985年以后高考科目向着总体减少的方向发展,理科去掉了政治、生物,文科去掉了地理,考试科目变成了3+2。1999年新一轮课改拉开序幕,考试科目变为了3+x,x为理综或文综。2004年全国开始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基本形成。2007年海南、宁夏等四省进入了课改后的新的高考方案。2008年江苏省进行了语数外加组合,组合文理可以混搭,2010年北京实行了新课改考试方案,取消了3+x,改成了语数外,加文理综合,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意见,高考学科不分文理,全国统一考语数外,150分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考试两次,可选一次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任选三个科目,计入高考总分。

  下面从高考考试和录取相关政策来谈,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 1983年实行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1984年实行了特殊专业(艺术和体育)的招生:统考加单考。1985年实行了教育部批准的双轨招生(不收费的国家计划生,少数收费的自费生)。1989年引进了国外的标准化考试。1996年并轨招生。2000年师范专业也实行了收费,这时招生并轨改革全部完成。2000年北京上海等四个城市,有了春季招生。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了5%的自主招生权。2005年高职高专单独招生。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53所。2007年允许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定向分配。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意见,高考学科不分文理,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加分,自主招生考试放到了高考后,高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依据语数外的统考,依据六选三的学业水平考试,参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先在上海、浙江试运行,要求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主持人:但这么多年的改革,却始终没有达到公众预期的目标。原因何在?这次改革,是否可以形成实质性突破?请王老师谈谈。

  王艳明:我比较看好这次改革。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在考试招生制度领域的改革探索从未止步。比如从“一卷考天下”的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比如平行志愿录取的改革等等。但是,仔细分析的话,此前的一些改革,可以称之为“点的改革”。就是说,改革总是局限在某一个环节上,比如命题、录取。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总量建设已达到相当规模,远非三十年前可比了,所以,亟需进行“面的改革”,而不是零打碎敲式的改革了。

  这次出台的《实施意见》,在主要任务和措施中,包括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次全面的调整和改革,其中不乏根本性的调整和改革,比如缩小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取消文理分科等。

  这次改革,既是对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全面、系统调整,也在一些方面做了根本性革新,所以,应该会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能否满足公众预期的目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1] [2] [3] [4] 下一页

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责任编辑:李梦楠
无标题文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