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辛集频道>>文化辛集

不同校园文化折射出不同教育价值取向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2014-11-27 20:42:3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不同校园文化折射出不同教育价值取向

每一个校园几乎都挂着一幅爱因斯坦像,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山区,概莫能外。爱因斯坦无疑是知识的象征,那深邃的目光、浓黑的胡子、莫名的愁怅,还有那诡异的神情,似乎都在警示莘莘学子要发奋读书。我想,这原本应该是学校悬挂爱因斯坦像真挚而朴素的初衷。

抑或,第一个挂上爱因斯坦像的学校是创新的,也是智慧的。用伟大的科学家作为榜样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矢志成名成家,光宗耀祖,这也不失为良苦用心。但如果每一位校长都不加思索地将爱因斯坦像作为学校挂像的首选,苦心酝酿浓浓的“刻苦学习”校园文化,反倒显得有些功利了。其实,功利性的校园文化,我们并不缺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了许多读书人的座右铭。为了荣华富贵和美女青睐,读书人可以不惜“头悬梁、锥刺股”,甚至酿成“范进中举”式的读书悲剧。当然,用金钱和美女“激励”学子,比起用“成名成家”来激励,显得过于露骨和俗气,但在我看来,两者似无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爱因斯坦像更加含蓄一些。

我曾留意过学生是否能体悟到学校的良苦用心,但是,我一直没有看见过有学生会在爱因斯坦像面前驻足深思。也许爱因斯坦像就是一幅画像罢了,学生因熟视而无睹。不独对爱因斯坦像如此,学生对校园或教室悬挂的其他大科学家画像也是如此。我总觉得,学校的良苦用心似乎是一厢情愿。如果爱因斯坦像是一种文化现象,也确确实实是表面的、浅显的、静止的、功利的。

再讲另外一个校园文化现象:一次我到一所小学造访,意外发现在校园一隅依次建有兔舍和鸡舍,课余时间居然有许多小学生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舍里几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和小鸡。校长介绍说,建兔舍和鸡舍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校园里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童心、童趣和童真。此举非常有效,每天都有学生在课余自发地结伴“看望”这些兔子和小鸡。后来,校长又给小动物“扩军”,专程到宠物市场买了几只小老鼠,相信此举又给这所学校的学生增添了一抹童年的色彩。如果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话,它显然是内在的、深刻的、灵动的,当然也是非功利的。之所以说这是非功利的,因为它与校长的考核业绩无关,与学校的教育质量(往往与考试成绩挂钩)无关,与“求知”这个天经地义的学校教育使命无关。

两种不同的校园文化,折射出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固然没错,但如果我们的学生仅仅只是努力学习,如果我们的老师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如果我们的学校仅仅只是无边的知识“苦海”,那么教育就会令人悲哀地成为一种赤裸裸的摧残。教育的真谛更多地应是通过精神陶冶促进年轻一代的心智得到健康发育,学校理应建设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些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校园里泛滥的爱因斯坦像既不生动,也不活泼,抑或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它传递出的唯一信息是:好好学习,努力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

我并不是反对在校园中挂爱因斯坦像,但是,当我试图解读悬挂着的爱因斯坦像背后的文化信息时,隐隐感到这种文化深深地受到成人文化的腐蚀,寄托着每一个成年人未竟的职业梦想,并过早地强加给了天真的不谙世事的孩童。而原本无瑕的校园文化因为成人社会的功利浸润,而变得不那么“纯洁”了。

关键词:爱因斯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价值,文化现象,知识,文化信息,校长,

责任编辑:李梦楠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