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原创

辛集:科技创新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亮亮 孟雄飞
2018-10-31 09:29:00
分享:

  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马兰农场。实习记者孟雄飞摄。

  长城网辛集讯(记者李亮亮 实习记者孟雄飞)在辛集市马兰农场的农田里,每天都能看到武金燚的身影。查看作物长势、交流种子优劣、询问科研进度……一天几趟下来,一脚土,一腿泥,全然没了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兰农场负责人的派头。而他行走的这片土地,就是辛集市新垒头镇马兰农场。

  辛集市马兰农场建于1971年,是辛集市成立最早,唯一保留至今的村办农事试验场。目前,农场自有科研土地509亩,场部加工办公占地30亩,流转村民土地2000余亩,是河北省辛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主体单位,河北省中南部麦区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辐射源,小麦育种繁种基地。而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节水小麦的育种和推广。

  秋收后,农场开始冬小麦的育种耕作。图为自动灌溉系统。实习记者孟雄飞摄。

  手里捻着颗粒饱满的麦种,武金燚告诉记者,河北是小麦主产区,首先要确保粮食安全;河北又是地下水漏斗地区,遏制地下水超采同样刻不容缓。小麦耗水量大,推广节水小麦品种是破解既保粮食安全又遏制地下水超采两难选择的重大措施。搞好试验示范推广,以期以更少的水资源实现稳产、节水、增效。

  多年来,马兰农场与中科院、石家庄大地农科院、河北农大、石家庄市农科院等多家单位合作,经过数年研发、实验,因地制宜科学地选育、繁育、引进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61个,选育推广了石农086、冀麦38、石家庄8号、石麦15等小麦优良品种累计2.38亿亩,增产小麦75亿公斤,仅增产部分,就可供全河北人8个月的消耗。

每一袋玉米品种都不相同,科技人员检测后选育更好的品种。实习记者孟雄飞摄。

  农场办公大楼下,依然是遍地的农机和种子。武金燚一边认真听取无人机部门的报告,一边抚摸着眼前的无人机。他告诉记者“目前农场依托科研优势,除节水小麦外,还在玉米、大豆、棉花优种选育以及化肥、农机、飞防、田间智能监控系统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其中,这款植保无人机可通过app设定时间、喷洒地块,可以实现变量施药、多机操作,而且电池、药箱更换方便、故障率低,目前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国家对农业、农民的重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关怀,给了我们巨大的发展动力和空间。”武金燚感慨道:“将来,我们农场一定要坚持以农业农村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科技兴农的康庄大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张张小纸片,对应的是种子的身份信息。实习记者孟雄飞摄。

  马兰农场只是辛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而科技兴农,则得到了从市委市政府到田间百姓的一致认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签约院士工作站,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四星级休闲农业园,多渠道、多形式对农民开展培训,建立果品种植基地,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辛集市农业经济稳步壮大。全市粮食总产57.7万吨;节水小麦年育种2.5万吨。梨果总产51.5万吨,在全国率先打入南美市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达到20家。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8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7.8%。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养殖示范市、国家首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市。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61元,位居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辛集全市32万农民朋友也切身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全面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条不紊;农村全面进步,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民全面发展,强村富民行动正在进行;农村和谐文明,良好民风家风正在培育……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智慧农机、智慧林业、智慧水利工程,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辛集市市长王现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掷地有声。

马兰农场节水小麦展厅。实习记者孟雄飞摄。

农场的育种田里,棉花长势喜人。实习记者孟雄飞摄。

关键词:辛集,科技创新,乡村振兴责任编辑:李亮亮